新刑法挪用公款的量刑标准
2016年4月18日,两高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对挪用公款的立案标准,对数额较大,数额具大,情节严重进行了重新界定。
一、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1、数额较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3、情节严重的认定
1、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3、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4、其他严重的情节。
二、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认定
1、数额较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3、情节严重的认定
1、挪用公款数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
2、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3、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4、其他严重的情节。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对新刑法挪用公款的量刑标准内容的解答,挪用公款是经常发生的经济犯罪,挪用公款的量刑标准分为好几种,按照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量刑的划分,由于挪用公款会带来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法律会对违反此条例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严惩,这是法律的硬性要求。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江莹莹律师,手机:025863091100
@江莹莹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1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4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6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后一直从事专职律师。业...More>>
·定金和违约金可以同时约定吗
定金和违约金可以同时约定吗违约金和定金不能并用。《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
·犯罪未遂论中主观未遂存在吗?
犯罪未遂论中主观未遂存在吗?一、犯罪未遂论中主观未遂存在吗?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
·一、 交通事故车辆押金可以退还吗?
一、交通事故车辆押金可以退还吗?交通事故车辆押金可以退还,对于交通事故押金期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事故车辆......
·集资诈骗手段方法是什么?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货币膨胀化,我国市场经济欣欣向荣,金融行业发展良好,企业鳞次栉比,蓬勃发展。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空头公司,仅仅只是立了一......
·信用卡诈骗与盗窃的区别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您对于诈骗行为还是比较了解的盗窃行为也是同样比较熟悉的。但是这两种行为,如果和信用卡销联系的话,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困扰了......
·公安机关可以批捕犯罪分子吗?
一、公安机关可以批捕犯罪分子吗?不可以,公安侦查阶段的拘留时间一般是30天,报请检察院后7天内回复公安(批捕、取保候审或者释放),作为家属可以向当......
·司法鉴定怎样收费,收费标准是什么
在申请司法鉴定时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因为司法鉴定需要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进行,例如对一件玉器进行司法鉴定,涉及了专业知识,一般评估机构都......
·首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弄清楚
首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弄清楚,孩子自己想和谁一起生活,如果可以通过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问题,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双方不能达成......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百姓能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能您对于政府信息是比较陌生的,很多普通老百姓都认为政府信息是不对外进行公开的,但是实际上法律当中,规定的政府信息,需要......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时间有多久
很多劳动者们虽然经过医院的诊断,知道自己的身体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收到损害,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即使申请工伤认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个......
·男方去世女方再嫁孩子由谁抚养?
男方去世女方再嫁孩子由谁抚养?1、父亲去世,如果奶奶有负担能力且在母亲无力抚养的情况下,才对孙子女负有抚养义务; 2、法律依据:《婚姻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