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赠送面积是陷阱吗
一、买房赠送面积是陷阱吗
针对“买房送面积”的“大实惠”,那只是开发商吸引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手段,真正的“赠送面积”是指产权证上的面积发生变化,如一套房子产权证上是140平方米,开发商只收120平方米的钱,那么剩余的20平方米才算是真正的赠送。但现在市场上这种“亏本营销”基本上没有。赠送的面积在房屋产权证上没有体现,而且房源价格相对会贵一些,“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发商是不会白白将面积送给购房者的。”
提醒消费者,“赠送面积”的前提应该是所赠面积合法,且赠送人拥有合法产权。因市场中开发商对所赠送的面积往往不具有合法产权,不能写入房屋产权证,这就意味着赠送面积不能用于投资、抵押,拆迁时也不会得到补偿。另外,赠送面积如果属于公共面积,开发商的赠送行为本身就不合法,可能会影响到业主今后的使用,极易引发纠纷。因此,消费者买房时需认清开发商“买房送面积”的真实目的,谨防上当。
?
面对“买房送面积”,如何保护买房人的利益?
首先要清楚赠送部分的真实情况,无论是面积还是精装修,抑或是物业费,购房人都要先了解清楚,如果赠送的附加值是切切实实的,对于购房者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购买这种赠送面积的房源之前,尽量要求把赠送面积的详细条款切实写入合同附件当中,形成文字性的合同,这样才能真正受法律保护。对于开发商的口头承诺,不要相信太多,但要做好只有合同才是正规可靠的。
二、房子的公摊面积由谁决定?
开发商在房子交付之前,都要由房管部门的专业测绘机构,对房子的建筑面积和实用面积进行整体的测量,公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就是公摊系数,每套房子再根据这个系数进行公摊面积的计算。最后,报房管部门审核后用于办理产权证。这是通常的做法。
注意:如果购房者对房屋的公摊面积有异议,只能向相关房产测绘部门请求重新的测绘鉴定,这并非是由开发商说了算的。
下列空间不得计入公用建筑面积:
(1)作为独立使用空间租、售的地下室、车棚等。
(2)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
有时候会发现,开发商说的买房赠送面积,其实送的就是房间本身的一些位置,就包括上文中介绍到的飘窗、小阳台,甚至还有开发商将公用面积拿来赠送。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吸引购房者的眼球,但是实际上,存在的陷阱是比较多的,因此当事人买房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江莹莹律师,手机:025863091100
@江莹莹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1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4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6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后一直从事专职律师。业...More>>
·放高利贷被判集资诈骗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因为一时资金周转不开的话,那么是可以向他人进行借贷的,在民间借贷当中存在着一个高利贷的问题,高利贷,实际上就是利息非常的高......
·行政处罚法调查程序包括什么?
一、行政处罚法调查程序包括什么?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人的权利和利益的限制甚至剥夺,是一种较严厉的制裁行为,因此,行政处罚的适......
·一审上诉后多久二审
如果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十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
·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合同
第一,由合同性质和内容决定当事人一方可变更合同。有的合同是为当事人一方的利益而设立的;也有一些合同的某些条款是专为当事人一方利益约定的。由于......
·因索贿而行贿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一、因索贿而行贿的量刑标准是什,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
·怎样认定虚假破产罪
虚假破产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不仅要实施虚假破产的行为,而且要给债权人和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才能构成本罪,才能予以追诉。那在司法实践中,......
·结婚领证条件包括了哪些?
在我国,男女如果仅仅只是在家乡办理了结婚仪式,但尚未领取到结婚证的,这样建立了也不会是法律上面认可的夫妻关系,而是属于事实婚姻或者同居关系。......
·土地出让相关税费
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土地出让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土地是珍贵的,所以一般涉及到土地方面的税费征收都比较多。关于土地出让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赠与合同的概念是什么?
赠与合同的概念是什么?赠与合同只有赠与人签字有效吗?一、赠与合同的概念赠与合同,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
·轻伤二级标准是什么?
轻伤二级颅脑、脊髓1、头皮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8.0cm以上2、头皮撕脱伤面积累计20.0cm2以上;头皮缺损面积累计10.0cm2以上3、帽状腱......
·应当通知辩护情形都有哪些
应当通知辩护情形都有哪些一、应当通知辩护情形都有哪些公检法应当通知辩护的情形:(一)未成年人;(二)盲、聋、哑人;(三)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