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醉驾学生伤亡的处罚?
新修订的刑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危险驾驶”入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明显加大了对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
根据最新的修改,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现行规定
暂扣驾照6个月以下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做出的处罚规定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一年内醉驾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草案
直接吊销驾照
专家表示,刑法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作出刑事处罚规定后,不需要再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实行拘留处罚,因此,应该删去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人拘留的规定。
据悉,道路交通安全法本次修改或将“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直接改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也就是说醉驾将被直接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对于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将终生禁驾。
酒驾 处罚金额涨4倍
专家透露,草案还将加大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现行规定
罚款200到500元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除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外,还处以200元到500元罚款。
随着醉酒驾车事件的猛增,社会上,很多学者将醉驾事件的飙升归咎于法律对之处罚力度太轻,犯罪成本太小。
草案
拟从1000元起罚
据悉,本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改将大大提高犯罪成本,对于酒后驾车行为罚金方面,处罚金额“至少涨4倍”,即从原来的200元起罚变为1000元起罚。
另外,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车暂扣驾照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据悉,本次修改或将改为“6个月”,第二次饮酒驾车或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驾的处罚需要自己多加了解具体的情况,只要自己合理的操作就可以有效的处置,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的权益维护的基础需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否则就会丧失一定的可能性,不过在问题的解决上需要自己多加留意具体的细节,尽量减少程序的上的错误。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江莹莹律师,手机:025863091100
@江莹莹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1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4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6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后一直从事专职律师。业...More>>
·配电安规专责监护人职责是什么?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每个领域都设有相应的责任人,来维持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每个专业的部门也会设有相应的专责监护人,那么配电安规专责监护人职责......
·能否以对方违约为由解除合同
能否以对方违约为由解除合同一、能否以对方违约为由解除合同在实务操作中,对于法定解除的适用应严格依法律规定办理,并对第94条第5项即“法律规定......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处罚是怎样的
教唆犯的处罚是怎样的《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
·医疗过错由哪一方举证,适用什么样的责任原则?
医疗过错由哪一方举证,适用什么样的责任原则?一、医疗事故适用什么责任原则对于医疗纠纷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国内外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主张:......
·机动车逆向行驶出现事故怎么处罚
在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发生,这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驾驶员本身对交通意识的薄弱。那么,您认为机动车逆向行驶出现事故怎......
·起诉
起诉离婚案件的起诉,是指婚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与对方婚姻关系的请求。起诉一方当事人就是原告,被诉的一方当事人就是被告,诉讼开......
·监护人的法定顺位排列是什么?
监护人的法定顺位排列是什么?《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
·哪些情形认定为工伤
哪些情形认定为工伤根据《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
·选址定点阶段。此阶段一般办理以下事项:
选址定点阶段。此阶段一般办理以下事项:1、计委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项目立项。2、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方式的审查。......
·离婚协议书自己写还是到法院领取
离婚协议书自己写还是到法院领取?自己写就可以。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
·享受探亲假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享受探亲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时间条件:工作满一年。(2)主体条件:只有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才可以享受......